第一师医院彰显人文关怀 为医疗增添“暖实力”
“您好,我是第一师医院消化内科的护士,出院后您现在感觉怎么样?”4月1日,家住四团永宁镇十二连的米娜瓦尔·艾力在第一师医院接受了手术,出院后第3天,米娜瓦尔便接到了随访电话。电话中,护士询问了米娜瓦尔的身体恢复情况,督促米娜瓦尔服药和术后健康管理。
无人文不医疗,人文是医学的魂和根。守好魂与根,方能成就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有了魂与根,医院这片医学沃土,才会不断结出硕果。第一师医院在人文建设中始终心系患者,让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更温暖。
寻根溯源,人文底蕴更深厚
“第一师医院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的休养连,于1950年2月建院,历经7次更名,1983年,兵团体制恢复后更名为农一师医院。2013年,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近日,医院宣传办胡珺对外科第一党支部进行讲解。
院史馆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每一个故事都诉说着医者的初心和使命,讲好每一个老前辈故事,就是在参观者心中播下一粒红色的种子。为此,医院讲解团队带着真情讲解红色故事。
“重温这些故事,聆听历史的嘹亮回声,我们都会从这些历史文物、历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王苑深有感触地说,参加院史馆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更加直观地了解医院的历史。
第一师医院深入挖掘院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把医院发展历史中无比珍贵的精神和无形资产,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年轻的医务人员明白,怎样给患者看病,怎样当好一名医生,最终打造员工共同的价值观。
今年医院建院75周年之际,微信公众平台开设“75周年·再回首”“75周年·医者传承”栏目,通过讲述一个又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医者把优良传统、优秀品格传给后辈,那些激励人心、启迪人生、令人感佩的瞬间,熠熠生辉,医学人文的精神就这样代代传承。
守正创新,丰富人文建设内涵
去年9月6日至11日,医院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为上好入院的第一堂课,医院在入职培训中加入人文元素,请院内专家讲授自己的从医经历和感悟,阐述如何关爱患者,在青年医务工作者心中播下一颗人文的种子。
医院将医学人文内化为医者职业人格,夯实“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观,丰富和完善医院的精神文化。医院大力宣传“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中国好人”“最美医生”等先进典型,以身边榜样传递人文力量,影响更多医务工作者弘扬崇高的职业精神。
故事是最能于无形中影响人、塑造人的神奇力量。讲好故事,让更多人被打动,人文关怀的种子便会悄悄种进更多人的心里。微信公众平台开设“75周年·我与医院共成长”栏目,30多位医者用非技术语言讲述疾病治疗的故事,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也去关注患者,在重视结果的同时也去重视过程,让医疗更有温度。这些医患之间的故事,成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践注解。
医院把对医务人员的价值引领、素质提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让一批批优秀的医务人员成长起来、涌现出来,让每个来医院就医的人感受到医务人员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感受到医院尊重和关爱患者的氛围。
用心用情,提升人文服务品质
“别担心,我教您,很简单的。”在医院门诊大厅,一些老人带着孙辈前来就诊,导诊古丽乃再尔·居麦克一边耐心为老人讲解如何使用自助机,一边安抚老人紧张的情绪。“医院的部分窗口业务逐渐变为线上开展。”收费室负责人王佳经常为老年人讲解如何使用手机进行操作,以此帮他们节省更多时间。
“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萨尼牙·阿迪甫将这句话视为工作座右铭。导诊+陪检队伍共有41名工作人员,他们分布在各个楼层诊疗区域,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精准的指导和帮助。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医院的广泛应用,患者就医越来越方便。但同时,数字鸿沟也困扰着老年人。医院不断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提供老年友善服务,构建全方位老年患者关怀服务体系,让老年患者有了“医靠”。
人文服务是人文医院建设的核心,医院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将人文理念融入服务全过程,让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温暖,提升患者体验。
医院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一群“红马甲”志愿者活跃在医院的各个角落,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信息咨询、资源链接等服务。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扩大了志愿者的队伍,制度管理﹢内容创新增强了志愿服务的活力,志愿服务精神引领着医院新风尚,让人文关怀温暖患者。
医院在改善医疗服务中始终展现着人文关怀,从挂号、就诊、住院、出院各环节、全流程满足患者“看好病”的需求,努力建设有温度的人文医院。
(文/杨阳 江珊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